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参与者,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信息披露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当前,新能源汽车的车辆铭牌信息较传统燃油车更为简略,特别是关于动力电池的具体信息标注不足,这一现象引发行业关注。
消费者对车辆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然而,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出身证”即副驾B柱铭牌信息仅标注电机型号而缺乏详细的电池信息,销售环节中电池供应商信息也常被模糊处理甚至不予告知。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担忧:花大价钱购买的新能源汽车,为何连最基本的电池信息都无法获知。信息壁垒也导致消费者在购车、用车、换电全周期都处于被动地位,知情权和选择权难以得到保障。
新能源时代的“信息盲盒”:电池才是关键信息
新能源汽车销售人员普遍回避电池具体信息,凸显行业透明度不足,令消费者选购如开“盲盒”。他们往往只强调车辆的续航里程、加速性能和智能配置,但当消费者问“这是什么电池?”,得到的往往是“都是达标电池,没有区别”、“看度数和续航就可以了”等模糊回答。这种回避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电池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消费者如同购买“盲盒”,难以获取关键信息。
但电池信息恰恰是当下公众在关注新能源汽车话题时的关键信息。行业中出现的非公开召回更换电池、因电池引发的车辆起火等事件,往往牵动着消费者的神经,也引发公众对于电池质量的问题。面对行业中电池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电池供应商信息的不透明不仅无形中放大消费者的安全忧虑,也在行业内卷、降价的背景下,引发消费者对于零部件“降价降质”的担忧。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了车辆的续航能力、充电速度、安全性和残值率。电池信息的不透明,不仅影响消费体验,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电池信息透明化为何举步维艰?破除产业传统思维定式
车企普遍不愿披露电池信息,是因为行业普遍采用的多元化供应链策略,以提升供应链话语权。同时,车企认为只要产品合规,无需向消费者披露具体供应商信息,导致电池信息成为“盲盒”。
市场环境也影响着企业的信息披露决策。为避免对单一供应商的过度依赖,传统汽车产业普遍采取“多货源”策略。出于成本结构保密等考虑,车企对电池信息普遍采取谨慎态度。同时,部分企业担心特定电池品牌认知可能影响消费者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DTC(直接触达消费者)对汽车行业各环节的全面重塑,新能源汽车销售模式的变革为电池信息透明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采用直营模式,推动销售和服务流程的标准化、透明化,从特斯拉的全国统一维保价格到蔚来通过APP公示全国统一保养项目价格表的“透明车间”服务,这些创新举措解决了传统4S店模式下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等行业痛点,从而为电池信息披露的改进提供可能性。
透明化多赢:推动产业生态繁荣的必由之路
动力电池信息透明化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它不仅有助于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售后争议,满足消费者对于电池信息的知情权,还能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全产业链升级,实现主机厂、电池企业、消费者和二手车市场的多方共赢。
当前许多售后问题源于电池性能问题,消费者因缺乏准确信息,往往将电池问题归咎于整车品牌。动力电池信息透明化有利于明确责任归属,倒逼自身严控电池质量,从源头减少质量问题。同时,提升优质电池企业的市场认知度,推进电池技术的产业升级,促进“优质优价”良性市场环境的形成。
二手车市场也因电池信息透明而焕发活力。目前新能源汽车残值率偏低,二手车买家无法获取电池的准确信息。完善的信息记录有助于建立更准确的估值体系,提升二手市场的流动效率和定价透明度,从而惠及消费者。
短期看,信息透明化可能增加部分车企的适应成本,但从长远将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使企业在未来的产业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车企争晒电池拼实力,电池信息理应更透明
2026年新国标即将实施,面对这场电池大考,多家车企开始纷纷晒“电池成绩单”。极氪宣布全系车型所搭载的电池设计标准均完全满足将于2026年7月实施的新国标。岚图汽车、吉利汽车也相继宣布获得权威三方认证机构的检测报告及认证证书,迈入首批获得新国标检测报告的车企行列等等。
此外部分车企也将电池透明化纳入了产品规划和品牌建设。如问界强调全系搭载宁德时代实现交付70万台零自燃,小米SU7 Ultral宣布采用宁德时代麒麟二代高性能电池等等,将优质电池供应链转化为产品卖点,电池信息的透明度正成为产品力竞争的新维度。
车企主动公开电池信息,其意义远不止于短期营销。车企能够建立与消费者的沟通桥梁,让消费者直观了解产品核心价值;优质供应链从幕后走向台前,既强化了技术品牌价值,也为售后服务提供了可靠依据。从长远看,电池信息的提供将推动行业建立更完善的质保体系,降低二手车养护成本,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信任关系。
新能源汽车电池信息透明化不是一蹴而就,但每一步都将推动产业升级,促使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以技术创新和品质为核心的价值竞争。随着政策引导、行业规范、企业实践的共同推进,消费者将告别“电池盲盒”时代,迎来信息对称、交易公平的新能源汽车消费新生态。这不仅保护了消费者权益,更将激发市场活力,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真正注重研发的优质电池厂商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