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MJ0poyrj9 auto.huanqiu.comarticle纷纷赴港 智能座舱企业集体IPO为哪般?/e3pmh24qk/e3pn4ens6智驾公司“上市潮”未平,智能座舱企业的IPO热潮已经汹涌而至。继黑芝麻智能、地平线、文远知行等智驾公司在2024年争相IPO后,今年轮到了智能座舱企业。近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拟分拆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斑马智行”),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独立上市。此前,港交所官方公示,四维智联(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维智联”)已正式递交招股说明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有镁佳科技、博泰车联网、泽景电子等多家智能座舱企业已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相继奔赴香港IPO。在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之路上,智能座舱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配件,而是走上了舞台中央,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而上市成为其“破圈”的一大助力。为生存也为扩张对于智能座舱科技公司而言,上市融资几乎是当下所有企业共同的目标,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上市融资或许是其跳过生死线的关键。 证券公司分析师刘青表示,从目前这些公司已经披露的招股书看,大多数企业近3年持续亏损,原因无外乎这一行业技术演进较快,因此研发投入较高且需要持续大量“烧钱”。他认为,选择港股上市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据介绍,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搭载量排名第一的斑马智行,招股书披露,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搭载量已从2022年的83.5万台增长至2024年的233.4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67.2%。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已在60家主机厂的逾800万辆车上搭载,覆盖超过14个国家。不过市场规模的扩大并没有改善其财务状况,2022年至2024年度,斑马智行的亏损分别为8.78亿元、8.76亿元和8.47亿元,而亏损原因则为研发投入高、客户结构较为单一等。四维智联也已有7年发展历史,其舱泊一体解决方案的服务量在国内行业排名第2位,2024年,中国市场销量居前的10大整车厂均在其部分车型中选用了四维智联的产品。不过,其财务状况也不理想。2022年至2024年,四维智联归母净利润亏损分别为1359万元、5980.8万元、1.33亿元。镁佳科技的市场规模也在扩大,2024年交付量逾63.43万件,主机厂客户数量达12家,累计定点数量48家。盈亏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其净亏损分别为4.23亿元、3.57亿元和2.91亿元。博泰车联网方面,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累计为超过50个汽车品牌的逾200款车型提供服务。过去3年,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91亿元、2.18亿元和3.52亿元。以智能座舱HUD为主打产品的泽景电子,至2024年末已与22家车企达成深度合作,累计获得超90款车型的定点。过去3年,泽景电子尽管总营收的复合年增长率达64.3%,但其归母净利润亏损分别为2.52亿元、1.82亿元、1.43亿元。“这些公司纷纷赴港上市,既有缓解生存压力的目的,也有扩张的刚需。”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向记者分析,这些公司希望通过港股上市来改善亏损现状,及早实现盈亏平衡或走向盈利;同时,也希望借此提升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构筑业务扩张的良好基础。另外,当前智能座舱行业已经面临行业发展拐点,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希望通过上市来获得更多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技术+生态是吸引资本的关键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技术实力是首要因素。纪雪洪认为,在智能座舱领域,技术是企业立足市场、参与竞争的核心要素,目前智能座舱头部企业斑马智行、四维智联、博泰车联网等拟上市公司经过多年发展,都有各自擅长的核心技术,并构建了各具技术特色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持续的创新不仅帮其扩大了市场规模,也有望成为吸引资本的重要“磁石”。相比较而言,近期拟上市的智能座舱企业大多有较强的全栈自研能力。例如,斑马智行将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AI全栈端到端架构与车载平台服务三大核心技术整合为统一方案。这种深度融合能力使其在智能座舱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四维智联的特点是有全栈自研软件平台,由此构建了从底层操作系统到上层应用的自主技术体系,支持模块化开发与跨平台适配。其平台整合信息娱乐、车辆控制、AI助手等功能,并通过工具链实现快速定制,显著降低客户开发成本达30%。镁佳科技不仅开发了标准化、模块化、软件驱动的集成式域控解决方案,实现了由单颗车规级主控芯片驱动的智能座舱+泊车一体化解决方案,还有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中全场景智能语音系统,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9%的业界较高水平。博泰车联网聚焦全栈智能座舱+中央计算平台,正推动架构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演进。除了核心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认为,生态协同能力是这些科技企业吸引资本市场的另一关键。他举例称,斑马智行依托阿里与上汽的双重赋能,构建了“股东+客户+供应商”的生态闭环,使得斑马网络在产业链中占据了优势;四维智联与互联网巨头的深度合作,为其未来的数据增值服务培育了新的增长点。“智能座舱企业不断构建生态协同体系,为其实现用户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实现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等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这是其吸引资本市场的关键。”他说。另外,智能座舱企业多为新兴企业,为了打消资本顾虑,需要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头部企业背书,这也是拟登陆港股的智能座舱企业在招股书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比如,斑马智行的最大股东是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最大的客户是上汽集团;四维智联的最大客户一直是控股股东四维图新,滴滴、腾讯等都是其股东;博泰车联网的股东包括小米集团旗下天津金米、东风集团股份、一汽投资等。在刘青看来,上市企业尤其是在港股上市的公司,如果有行业头部企业背书,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也能向资本展示其产品的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力,可有效提升对资本的吸引力。持续稳定资本信心是一场硬仗总体来看,头部智能座舱企业已经为上市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上市只是第一步,稳定资本信心才是关键。如今,在智能座舱领域,不仅科创企业在发力,整车企业也在自研,一些大型科技企业更是争相涌入这一赛道,相对而言,智能座舱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如何稳定自身市场地位和资本信心,对于拟港股上市的智能座舱企业来说仍是一场“硬仗”。刘瑞认为,创新是制胜的惟一法宝。“智能座舱是汽车智能化技术集大成者,技术迭代不断加速,智能座舱企业要应对竞争,只能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他说,围绕智能座舱,芯片基本2年就会迎来一次重大迭代,操作系统则是每年都在更新,这使得智能座舱企业时刻面临着巨大的技术竞争压力。为了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身位,企业必须持续投入高强度的研发,以快节奏的技术迭代提升竞争力,稳定资本信心。“我们不可能拿着‘旧地图’找到‘新世界’。”在博泰车联网创始人应宜伦看来,当今时代必须用新眼光、拿着技术创新的“新导航地图”,企业才能更加稳健地走向未来。技术是突破口,市场布局则可以说是有关生死的重要一环。“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企业要实现从依赖大客户到多元化布局,才能真正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刘青看来,一些智能座舱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过度依赖少数大客户,客户集中度过高的情况虽然在短期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订单和收入,但也隐藏着风险和隐患。而资本对于企业的客户结构高度关注,客户集中度过高已成为资本评估企业风险的重要指标。智能座舱企业只有实现多元化布局,才能稳定提升自身能力,赢得资本的信任和青睐。纪雪洪建议,在不确定的市场中,企业还要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比如开拓国际市场。他认为,港股市场本来就有国际化程度较高、有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等效应,这为企业“出海”提供了便利。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以“出海”培育新的增长点,这既是智能座舱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和提升市场地位的基础,也是稳定资本信心的“法宝”。1758078566199责编:黄诗瑞中国汽车报1758078566199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6d4e5d98148d96bee8bafef91274540.png{"email":"huangshirui@huanqiu.com","name":"黄诗瑞"}
智驾公司“上市潮”未平,智能座舱企业的IPO热潮已经汹涌而至。继黑芝麻智能、地平线、文远知行等智驾公司在2024年争相IPO后,今年轮到了智能座舱企业。近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拟分拆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斑马智行”),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独立上市。此前,港交所官方公示,四维智联(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维智联”)已正式递交招股说明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有镁佳科技、博泰车联网、泽景电子等多家智能座舱企业已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相继奔赴香港IPO。在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之路上,智能座舱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配件,而是走上了舞台中央,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而上市成为其“破圈”的一大助力。为生存也为扩张对于智能座舱科技公司而言,上市融资几乎是当下所有企业共同的目标,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上市融资或许是其跳过生死线的关键。 证券公司分析师刘青表示,从目前这些公司已经披露的招股书看,大多数企业近3年持续亏损,原因无外乎这一行业技术演进较快,因此研发投入较高且需要持续大量“烧钱”。他认为,选择港股上市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据介绍,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搭载量排名第一的斑马智行,招股书披露,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搭载量已从2022年的83.5万台增长至2024年的233.4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67.2%。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已在60家主机厂的逾800万辆车上搭载,覆盖超过14个国家。不过市场规模的扩大并没有改善其财务状况,2022年至2024年度,斑马智行的亏损分别为8.78亿元、8.76亿元和8.47亿元,而亏损原因则为研发投入高、客户结构较为单一等。四维智联也已有7年发展历史,其舱泊一体解决方案的服务量在国内行业排名第2位,2024年,中国市场销量居前的10大整车厂均在其部分车型中选用了四维智联的产品。不过,其财务状况也不理想。2022年至2024年,四维智联归母净利润亏损分别为1359万元、5980.8万元、1.33亿元。镁佳科技的市场规模也在扩大,2024年交付量逾63.43万件,主机厂客户数量达12家,累计定点数量48家。盈亏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其净亏损分别为4.23亿元、3.57亿元和2.91亿元。博泰车联网方面,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累计为超过50个汽车品牌的逾200款车型提供服务。过去3年,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91亿元、2.18亿元和3.52亿元。以智能座舱HUD为主打产品的泽景电子,至2024年末已与22家车企达成深度合作,累计获得超90款车型的定点。过去3年,泽景电子尽管总营收的复合年增长率达64.3%,但其归母净利润亏损分别为2.52亿元、1.82亿元、1.43亿元。“这些公司纷纷赴港上市,既有缓解生存压力的目的,也有扩张的刚需。”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向记者分析,这些公司希望通过港股上市来改善亏损现状,及早实现盈亏平衡或走向盈利;同时,也希望借此提升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构筑业务扩张的良好基础。另外,当前智能座舱行业已经面临行业发展拐点,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希望通过上市来获得更多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技术+生态是吸引资本的关键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技术实力是首要因素。纪雪洪认为,在智能座舱领域,技术是企业立足市场、参与竞争的核心要素,目前智能座舱头部企业斑马智行、四维智联、博泰车联网等拟上市公司经过多年发展,都有各自擅长的核心技术,并构建了各具技术特色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持续的创新不仅帮其扩大了市场规模,也有望成为吸引资本的重要“磁石”。相比较而言,近期拟上市的智能座舱企业大多有较强的全栈自研能力。例如,斑马智行将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AI全栈端到端架构与车载平台服务三大核心技术整合为统一方案。这种深度融合能力使其在智能座舱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四维智联的特点是有全栈自研软件平台,由此构建了从底层操作系统到上层应用的自主技术体系,支持模块化开发与跨平台适配。其平台整合信息娱乐、车辆控制、AI助手等功能,并通过工具链实现快速定制,显著降低客户开发成本达30%。镁佳科技不仅开发了标准化、模块化、软件驱动的集成式域控解决方案,实现了由单颗车规级主控芯片驱动的智能座舱+泊车一体化解决方案,还有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中全场景智能语音系统,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9%的业界较高水平。博泰车联网聚焦全栈智能座舱+中央计算平台,正推动架构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演进。除了核心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认为,生态协同能力是这些科技企业吸引资本市场的另一关键。他举例称,斑马智行依托阿里与上汽的双重赋能,构建了“股东+客户+供应商”的生态闭环,使得斑马网络在产业链中占据了优势;四维智联与互联网巨头的深度合作,为其未来的数据增值服务培育了新的增长点。“智能座舱企业不断构建生态协同体系,为其实现用户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实现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等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这是其吸引资本市场的关键。”他说。另外,智能座舱企业多为新兴企业,为了打消资本顾虑,需要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头部企业背书,这也是拟登陆港股的智能座舱企业在招股书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比如,斑马智行的最大股东是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最大的客户是上汽集团;四维智联的最大客户一直是控股股东四维图新,滴滴、腾讯等都是其股东;博泰车联网的股东包括小米集团旗下天津金米、东风集团股份、一汽投资等。在刘青看来,上市企业尤其是在港股上市的公司,如果有行业头部企业背书,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也能向资本展示其产品的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力,可有效提升对资本的吸引力。持续稳定资本信心是一场硬仗总体来看,头部智能座舱企业已经为上市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上市只是第一步,稳定资本信心才是关键。如今,在智能座舱领域,不仅科创企业在发力,整车企业也在自研,一些大型科技企业更是争相涌入这一赛道,相对而言,智能座舱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如何稳定自身市场地位和资本信心,对于拟港股上市的智能座舱企业来说仍是一场“硬仗”。刘瑞认为,创新是制胜的惟一法宝。“智能座舱是汽车智能化技术集大成者,技术迭代不断加速,智能座舱企业要应对竞争,只能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他说,围绕智能座舱,芯片基本2年就会迎来一次重大迭代,操作系统则是每年都在更新,这使得智能座舱企业时刻面临着巨大的技术竞争压力。为了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身位,企业必须持续投入高强度的研发,以快节奏的技术迭代提升竞争力,稳定资本信心。“我们不可能拿着‘旧地图’找到‘新世界’。”在博泰车联网创始人应宜伦看来,当今时代必须用新眼光、拿着技术创新的“新导航地图”,企业才能更加稳健地走向未来。技术是突破口,市场布局则可以说是有关生死的重要一环。“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企业要实现从依赖大客户到多元化布局,才能真正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刘青看来,一些智能座舱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过度依赖少数大客户,客户集中度过高的情况虽然在短期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订单和收入,但也隐藏着风险和隐患。而资本对于企业的客户结构高度关注,客户集中度过高已成为资本评估企业风险的重要指标。智能座舱企业只有实现多元化布局,才能稳定提升自身能力,赢得资本的信任和青睐。纪雪洪建议,在不确定的市场中,企业还要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比如开拓国际市场。他认为,港股市场本来就有国际化程度较高、有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等效应,这为企业“出海”提供了便利。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以“出海”培育新的增长点,这既是智能座舱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和提升市场地位的基础,也是稳定资本信心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