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GTOvwcJdw auto.huanqiu.comarticle金融业反内卷加码,汽车直租低调快跑/e3pmh24qk/e3pn4ens6当汽车行业掀起反内卷风暴,身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汽车金融领域,终究难以置身事外。今年以来,汽车行业仿佛被按下“政策快进键”,从国家出手为白热化的价格战降温,到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再到直指行业痛点的高息高返模式被叫停,一系列举措不仅打破了过往的市场惯性,更迫使从业者停下脚步,直面内卷加剧、需求疲软与消费力下滑的三重挑战。在这场行业震荡中,新的趋势正悄然生长。购车门槛更低、风险相对可控的“汽车直租(以租代购)”模式,正逐渐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成为资本与市场共同关注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超过10家车企与直租公司牵手,广汽汇理、吉利等主机厂金融公司也纷纷躬身入局,开启汽车直租业务的探索。 从花生好车与比亚迪等多家车企的携手,到喜相逢与吉利的战略合作,一系列动作预示着汽车金融在经历阵痛之后,正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车企与直租公司深度携手在汽车金融行业的新变革浪潮中,车企与直租公司的合作以及汽车金融公司在直租领域的布局,成为推动行业前行的关键力量。7月11日,比亚迪与花生好车在深圳成功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正式拉开双方深度合作的大幕。双方将共同挖掘增量市场潜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购车体验。根据协议,花生好车将年度采购比亚迪全系车型5000辆,双方还将在产品定制、渠道协同、用户服务等多维度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在产品层面,花生好车全面引入比亚迪全系热门车型,并针对下沉市场用户需求,联合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方案;渠道方面,充分发挥花生好车遍布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200多座城市的线下服务网络优势,与比亚迪现有渠道互补,构建“线上精准触达+线下深度体验”的新型渠道矩阵,加速新能源车型市场渗透。无独有偶,7月9日,吉利控股集团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陈敏、浙江智慧普华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忻桦到访喜相逢集团总部,三方就汽车金融创新、全球化布局及数字化管控等6大核心议题达成战略共识。作为“汽车直租第一股”,喜相逢集团于2023年11月9日登陆港交所,其主要业务模式是从银行、保理、ABS业务等融资渠道进行融资,获取资金购买汽车,再以融资租赁等形式进行汽车销售和收取租金。据悉,上述合作依托智慧普华成熟经验与喜相逢全国89家直营门店的渠道优势,重构极速放款模型,打造行业领先的分钟级资金流转体系,显著提升供应链响应效率。同时,针对国家“两新”政策导向,优化置换补贴准入机制,结合吉利新能源技术优势与喜相逢二手车投放规模,构建以旧换新全周期服务闭环。此外,依托吉利“全域AI”技术基底,三方还将开发联合远程控车方案,实现融资车辆动态监控与风险预警的智能化升级,强化资产安全管理能力。不仅仅是第三方直租公司与车企积极携手,车企金融公司也纷纷在直租领域落子布局。广汽汇理作为广汽集团旗下重要的汽车金融公司,也开启了汽车直租业务的探索,凭借对生产、销售节奏的深入了解,在车辆采购成本、交付周期等方面具备优势,有望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更高效的直租服务。吉利汽车旗下的金融公司同样积极布局直租业务。一方面配合吉利汽车的销售策略,尤其是在下沉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借助直租业务,吉利能够更紧密地连接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打造一体化的汽车消费生态。主机厂金融直租或成突破口近期,车企与直租公司的密集合作,以及汽车金融公司躬身入局直租领域的行动,在车咖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成伟看来,释放了主机厂金融体系全面开启转型突围的强烈信号。这一信号的背后,是行业发展到瓶颈期的必然选择,更是政策与市场双重压力下的战略转向。从行业数据来看,主机厂金融的转型需求已迫在眉睫。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三年中国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余额与总资产连续下滑,且降幅显著。2024年总资产同比下降11.37%,贷款余额降幅达7%以上,深刻揭示了传统汽车金融模式增长乏力。在此背景下,与直租公司合作、布局直租业务,成为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尝试。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合作模式呈现出从“渠道合作”向“生态共建”的深层转变。此前,主机厂金融的转型多停留在与区域性渠道商合作,通过下放审批权限、提供贴息政策等方式拓展市场,但这类合作往往因渠道商缺乏产品运营、风控管理和资产处置能力而效果有限。反观当前的合作案例,比亚迪与花生好车联合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吉利与喜相逢共建“以旧换新”服务闭环,主机厂金融已开始直接对接花生好车、喜相逢这类具备全链条运营能力的直租公司。这些运营方凭借覆盖全国的直营门店网络、成熟的风控模型和二手车处置体系,能够有效弥补主机厂金融在下沉市场渗透不足、用户服务链条断裂等短板,形成“主机厂车型资源+运营方场景能力”的互补格局。而今年合作案例的集中涌现,本质上是政策监管与市场竞争共同催化的结果。一方面,国家叫停价格内卷与高息高返模式,切断了车企通过“补贴换销量”、“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传统路径,迫使行业回归合规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的正轨;另一方面,汽车行业内卷加剧导致产能过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又加速了燃油车市场的萎缩,车企必须在存量竞争中寻找新的增量空间。当某家车企通过直租合作打开下沉市场或新能源汽车租赁业务缺口时,同业者为避免掉队必然快速跟进,形成“头部引领,全行业效仿”的连锁反应。从更长远的视角看,直租模式通过“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降低了购车门槛,既能匹配下沉市场消费能力,又能适应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快、残值波动大的特点,正在成为连接车企、金融机构与消费者的新纽带。汽车直租市场历经起伏汽车直租作为汽车金融领域的特殊业态,其发展历程与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紧密交织,60余年间历经了6次重大起伏,每一次转折都深刻地烙下时代印记。黄成伟介绍,1981~1986年的萌芽期。彼时国内汽车产业尚处起步阶段,购车主体多为国企或政府机关,而国家对车辆排量、价格、采购数量的严格限制,催生了早期直租模式的独特生存逻辑,通过融资租赁的形式规避政策约束,将“购买”转化为“租赁”,成为绕过审批壁垒的变通手段。然而,这种“政策规避”的基因注定了早期发展的脆弱性。1986~2003年,行业陷入全面停滞期。财政部先后出台两部法规,分别从卖方和买方两端禁止汽车融资租赁行为,明确叫停以租赁名义进行的汽车销售。在政策的强约束下,直租模式几乎从市场消失,这一停摆就是17年,期间虽有零星尝试,但始终未能突破制度红线。2003~2015年,随着限制政策的废除,行业进入缓慢复苏期。政策松绑后,市场开始试探性重启直租业务,但长期禁令形成的路径依赖让从业者普遍持观望态度。这一阶段的参与者多为少数具备外资背景或先行意识的租赁公司,业务规模有限,且集中在商用车领域,乘用车直租仍属小众。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当年9月,国务院发布政策明确鼓励融资租赁发展,汽车直租迎来加速爆发期(2015~2019年)。政策东风下,市场涌现出花生好车、毛豆新车、弹个车等知名品牌,短短四年间,相关企业数量激增至3000余家。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轻资产+加盟模式”的快速扩张,通过线上流量获客与线下加盟门店结合,迅速渗透下沉市场。但高速增长的背后,风控缺失、虚假宣传、高息收费等问题逐渐暴露。2019年成为行业又一分水岭。随着三年业务周期集中到期,大量企业因运营能力不足陷入兑付危机,99%的品牌在洗牌中淘汰,仅花生好车、喜相逢等少数坚持直营模式的企业存活下来。与此同时,国家开启对金融行业的强监管,在2019~2024年的整顿期内,针对融资租赁的国家级和地方性法规出台超200部,从资质审批、资金流向到用户权益保护全面规范,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合规深耕”。2024年至今,行业步入二次复苏期。在政策框架趋于清晰、头部企业示范效应显现的背景下,新入局者再度增多,全国相关企业回升至千余家规模。但尽管经历多轮起伏,汽车直租在整体汽车消费中的占比仍仅有2%左右,远低于贷款购车的55%和全款购车的43%,这既反映出行业发展的艰难,也预示着未来的增长空间。行业“新宠”直面机遇与挑战直租之所以晋升为汽车金融行业的“新宠”,黄成伟分析认为,其对传统汽车消费模式形成补充,并产生革新,尤其在满足下沉市场需求方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我国下沉市场的消费群体约9亿人,这一庞大群体长期面临购车需求与消费能力不匹配的困境:他们收入不稳定,多为个体户、小型作坊从业者,薪资发放周期灵活、收入水平偏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且征信记录往往存在瑕疵。这些特点使得他们既难以承担全款购车的资金压力,又因不符合银行贷款的严格风控标准而被拒之门外。汽车直租通过“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模式,将高额购车款转化为灵活的租金,恰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成为9亿人实现汽车梦的重要途径。这种“普惠性”的金融服务,不仅激活了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更通过汽车普及推动了县域经济流通效率的提升。然而,行业发展至今,仍需直面历史教训与现实挑战。直租业务上一轮(2015~2019年)爆发期的溃败堪称深刻警示:3000余家直租企业中99%倒闭,即便背后有互联网巨头、上市公司等资本加持,仍难逃败局。核心教训在于对行业专业性的忽视,汽车直租并非简单的“卖车+放贷”,而是涵盖产品设计、风控模型、资产处置、用户运营等业务模块在内的复杂体系。当前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专业人才与运营团队的稀缺。车企能提供充足车源,金融机构能供给资金,渠道商能触达终端客户,但能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设计出适配下沉市场的产品、搭建动态风控体系、实现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专业运营团队寥寥无几。这也解释了为何当前车企更倾向与花生好车、喜相逢等成熟运营商合作,“专业壁垒”恰恰是行业二次复苏期最珍贵的资源。未来,汽车直租行业的破局关键,在于深耕下沉市场的需求,补齐专业运营的短板。畸形格局与发展失衡加速探索黄成伟直言,当前国内汽车直租市场的格局呈现出明显的“畸形”特征。主流业务中约七、八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汽车直租,而是以“直租形式”掩盖“贷款本质”的“名租实贷”模式。这使得本就仅占汽车消费市场2%左右的直租领域,真正合规经营、遵循直租逻辑的业务占比更是微乎其微。这种格局既反映了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特性,即便经历过一轮爆发与洗牌,进入二次复苏期的汽车直租行业,仍需跨越认知与实践的双重鸿沟。从技术、资源、服务三大核心维度来看,行业呈现出严重的发展不均衡。在资源层面,国内汽车直租行业可谓“家底丰厚”:车源方面,国内汽车产业产能充足,新能源与燃油车供给均能满足市场需求;资金方面,金融机构普遍面临“资产荒”,大量资金急于寻找优质投放渠道,对汽车直租领域的支持意愿强烈。可以说,上游的车源与资金资源充足,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资源充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技术能力的严重匮乏。这里提到的技术并非互联网平台或系统开发能力,而是特指汽车直租业务所需的核心运营技术,包括产品设计、动态风控模型、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专业能力。若以百分制衡量,国内汽车直租行业的技术能力得分尚不足30分。服务水平则处于中间地带,整体得分为50分左右。目前,多数“名租实贷”的企业本质上从事借贷业务,服务仅停留在资金发放层面,缺乏对租车用户的全周期关怀。而少数坚持直营模式的企业,如花生好车、喜相逢等,凭借遍布全国的直营门店和专业团队,能够提供车辆交付、维修保养、保险理赔等基础服务,但距离“以用户为中心”的精细化服务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下沉市场的服务深度和响应速度上亟待提升。总体而言,国内汽车直租行业正处于资源过剩、技术短缺、服务待提升的失衡状态。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突破技术瓶颈,强化专业运营能力,同时提升服务质量,让真正的汽车直租模式在下沉市场扎根生长,这既是行业的挑战,也是未来的机遇所在。从目前来看,车企与直租公司联手具备主导汽车直租这一新消费模式的可能性,但目前仍处于试水尝试阶段,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难以保证一定能成功。黄成伟判断,未来行业的主导力量可能来自多元跨界合作,比如金融机构与直租公司联手、直租公司与能源机构合作,以及直租公司与互联网公司联手等,这些组合都有成为行业主导的可能。1757471335228责编:黄诗瑞中国汽车报网1757471335228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0e9999d80ab1844e8239f89555c466d.jpg{"email":"huangshirui@huanqiu.com","name":"黄诗瑞"}
当汽车行业掀起反内卷风暴,身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汽车金融领域,终究难以置身事外。今年以来,汽车行业仿佛被按下“政策快进键”,从国家出手为白热化的价格战降温,到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再到直指行业痛点的高息高返模式被叫停,一系列举措不仅打破了过往的市场惯性,更迫使从业者停下脚步,直面内卷加剧、需求疲软与消费力下滑的三重挑战。在这场行业震荡中,新的趋势正悄然生长。购车门槛更低、风险相对可控的“汽车直租(以租代购)”模式,正逐渐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成为资本与市场共同关注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超过10家车企与直租公司牵手,广汽汇理、吉利等主机厂金融公司也纷纷躬身入局,开启汽车直租业务的探索。 从花生好车与比亚迪等多家车企的携手,到喜相逢与吉利的战略合作,一系列动作预示着汽车金融在经历阵痛之后,正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车企与直租公司深度携手在汽车金融行业的新变革浪潮中,车企与直租公司的合作以及汽车金融公司在直租领域的布局,成为推动行业前行的关键力量。7月11日,比亚迪与花生好车在深圳成功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正式拉开双方深度合作的大幕。双方将共同挖掘增量市场潜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购车体验。根据协议,花生好车将年度采购比亚迪全系车型5000辆,双方还将在产品定制、渠道协同、用户服务等多维度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在产品层面,花生好车全面引入比亚迪全系热门车型,并针对下沉市场用户需求,联合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方案;渠道方面,充分发挥花生好车遍布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200多座城市的线下服务网络优势,与比亚迪现有渠道互补,构建“线上精准触达+线下深度体验”的新型渠道矩阵,加速新能源车型市场渗透。无独有偶,7月9日,吉利控股集团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陈敏、浙江智慧普华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忻桦到访喜相逢集团总部,三方就汽车金融创新、全球化布局及数字化管控等6大核心议题达成战略共识。作为“汽车直租第一股”,喜相逢集团于2023年11月9日登陆港交所,其主要业务模式是从银行、保理、ABS业务等融资渠道进行融资,获取资金购买汽车,再以融资租赁等形式进行汽车销售和收取租金。据悉,上述合作依托智慧普华成熟经验与喜相逢全国89家直营门店的渠道优势,重构极速放款模型,打造行业领先的分钟级资金流转体系,显著提升供应链响应效率。同时,针对国家“两新”政策导向,优化置换补贴准入机制,结合吉利新能源技术优势与喜相逢二手车投放规模,构建以旧换新全周期服务闭环。此外,依托吉利“全域AI”技术基底,三方还将开发联合远程控车方案,实现融资车辆动态监控与风险预警的智能化升级,强化资产安全管理能力。不仅仅是第三方直租公司与车企积极携手,车企金融公司也纷纷在直租领域落子布局。广汽汇理作为广汽集团旗下重要的汽车金融公司,也开启了汽车直租业务的探索,凭借对生产、销售节奏的深入了解,在车辆采购成本、交付周期等方面具备优势,有望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更高效的直租服务。吉利汽车旗下的金融公司同样积极布局直租业务。一方面配合吉利汽车的销售策略,尤其是在下沉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借助直租业务,吉利能够更紧密地连接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打造一体化的汽车消费生态。主机厂金融直租或成突破口近期,车企与直租公司的密集合作,以及汽车金融公司躬身入局直租领域的行动,在车咖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成伟看来,释放了主机厂金融体系全面开启转型突围的强烈信号。这一信号的背后,是行业发展到瓶颈期的必然选择,更是政策与市场双重压力下的战略转向。从行业数据来看,主机厂金融的转型需求已迫在眉睫。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三年中国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余额与总资产连续下滑,且降幅显著。2024年总资产同比下降11.37%,贷款余额降幅达7%以上,深刻揭示了传统汽车金融模式增长乏力。在此背景下,与直租公司合作、布局直租业务,成为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尝试。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合作模式呈现出从“渠道合作”向“生态共建”的深层转变。此前,主机厂金融的转型多停留在与区域性渠道商合作,通过下放审批权限、提供贴息政策等方式拓展市场,但这类合作往往因渠道商缺乏产品运营、风控管理和资产处置能力而效果有限。反观当前的合作案例,比亚迪与花生好车联合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吉利与喜相逢共建“以旧换新”服务闭环,主机厂金融已开始直接对接花生好车、喜相逢这类具备全链条运营能力的直租公司。这些运营方凭借覆盖全国的直营门店网络、成熟的风控模型和二手车处置体系,能够有效弥补主机厂金融在下沉市场渗透不足、用户服务链条断裂等短板,形成“主机厂车型资源+运营方场景能力”的互补格局。而今年合作案例的集中涌现,本质上是政策监管与市场竞争共同催化的结果。一方面,国家叫停价格内卷与高息高返模式,切断了车企通过“补贴换销量”、“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传统路径,迫使行业回归合规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的正轨;另一方面,汽车行业内卷加剧导致产能过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又加速了燃油车市场的萎缩,车企必须在存量竞争中寻找新的增量空间。当某家车企通过直租合作打开下沉市场或新能源汽车租赁业务缺口时,同业者为避免掉队必然快速跟进,形成“头部引领,全行业效仿”的连锁反应。从更长远的视角看,直租模式通过“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降低了购车门槛,既能匹配下沉市场消费能力,又能适应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快、残值波动大的特点,正在成为连接车企、金融机构与消费者的新纽带。汽车直租市场历经起伏汽车直租作为汽车金融领域的特殊业态,其发展历程与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紧密交织,60余年间历经了6次重大起伏,每一次转折都深刻地烙下时代印记。黄成伟介绍,1981~1986年的萌芽期。彼时国内汽车产业尚处起步阶段,购车主体多为国企或政府机关,而国家对车辆排量、价格、采购数量的严格限制,催生了早期直租模式的独特生存逻辑,通过融资租赁的形式规避政策约束,将“购买”转化为“租赁”,成为绕过审批壁垒的变通手段。然而,这种“政策规避”的基因注定了早期发展的脆弱性。1986~2003年,行业陷入全面停滞期。财政部先后出台两部法规,分别从卖方和买方两端禁止汽车融资租赁行为,明确叫停以租赁名义进行的汽车销售。在政策的强约束下,直租模式几乎从市场消失,这一停摆就是17年,期间虽有零星尝试,但始终未能突破制度红线。2003~2015年,随着限制政策的废除,行业进入缓慢复苏期。政策松绑后,市场开始试探性重启直租业务,但长期禁令形成的路径依赖让从业者普遍持观望态度。这一阶段的参与者多为少数具备外资背景或先行意识的租赁公司,业务规模有限,且集中在商用车领域,乘用车直租仍属小众。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当年9月,国务院发布政策明确鼓励融资租赁发展,汽车直租迎来加速爆发期(2015~2019年)。政策东风下,市场涌现出花生好车、毛豆新车、弹个车等知名品牌,短短四年间,相关企业数量激增至3000余家。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轻资产+加盟模式”的快速扩张,通过线上流量获客与线下加盟门店结合,迅速渗透下沉市场。但高速增长的背后,风控缺失、虚假宣传、高息收费等问题逐渐暴露。2019年成为行业又一分水岭。随着三年业务周期集中到期,大量企业因运营能力不足陷入兑付危机,99%的品牌在洗牌中淘汰,仅花生好车、喜相逢等少数坚持直营模式的企业存活下来。与此同时,国家开启对金融行业的强监管,在2019~2024年的整顿期内,针对融资租赁的国家级和地方性法规出台超200部,从资质审批、资金流向到用户权益保护全面规范,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合规深耕”。2024年至今,行业步入二次复苏期。在政策框架趋于清晰、头部企业示范效应显现的背景下,新入局者再度增多,全国相关企业回升至千余家规模。但尽管经历多轮起伏,汽车直租在整体汽车消费中的占比仍仅有2%左右,远低于贷款购车的55%和全款购车的43%,这既反映出行业发展的艰难,也预示着未来的增长空间。行业“新宠”直面机遇与挑战直租之所以晋升为汽车金融行业的“新宠”,黄成伟分析认为,其对传统汽车消费模式形成补充,并产生革新,尤其在满足下沉市场需求方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我国下沉市场的消费群体约9亿人,这一庞大群体长期面临购车需求与消费能力不匹配的困境:他们收入不稳定,多为个体户、小型作坊从业者,薪资发放周期灵活、收入水平偏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且征信记录往往存在瑕疵。这些特点使得他们既难以承担全款购车的资金压力,又因不符合银行贷款的严格风控标准而被拒之门外。汽车直租通过“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模式,将高额购车款转化为灵活的租金,恰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成为9亿人实现汽车梦的重要途径。这种“普惠性”的金融服务,不仅激活了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更通过汽车普及推动了县域经济流通效率的提升。然而,行业发展至今,仍需直面历史教训与现实挑战。直租业务上一轮(2015~2019年)爆发期的溃败堪称深刻警示:3000余家直租企业中99%倒闭,即便背后有互联网巨头、上市公司等资本加持,仍难逃败局。核心教训在于对行业专业性的忽视,汽车直租并非简单的“卖车+放贷”,而是涵盖产品设计、风控模型、资产处置、用户运营等业务模块在内的复杂体系。当前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专业人才与运营团队的稀缺。车企能提供充足车源,金融机构能供给资金,渠道商能触达终端客户,但能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设计出适配下沉市场的产品、搭建动态风控体系、实现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专业运营团队寥寥无几。这也解释了为何当前车企更倾向与花生好车、喜相逢等成熟运营商合作,“专业壁垒”恰恰是行业二次复苏期最珍贵的资源。未来,汽车直租行业的破局关键,在于深耕下沉市场的需求,补齐专业运营的短板。畸形格局与发展失衡加速探索黄成伟直言,当前国内汽车直租市场的格局呈现出明显的“畸形”特征。主流业务中约七、八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汽车直租,而是以“直租形式”掩盖“贷款本质”的“名租实贷”模式。这使得本就仅占汽车消费市场2%左右的直租领域,真正合规经营、遵循直租逻辑的业务占比更是微乎其微。这种格局既反映了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特性,即便经历过一轮爆发与洗牌,进入二次复苏期的汽车直租行业,仍需跨越认知与实践的双重鸿沟。从技术、资源、服务三大核心维度来看,行业呈现出严重的发展不均衡。在资源层面,国内汽车直租行业可谓“家底丰厚”:车源方面,国内汽车产业产能充足,新能源与燃油车供给均能满足市场需求;资金方面,金融机构普遍面临“资产荒”,大量资金急于寻找优质投放渠道,对汽车直租领域的支持意愿强烈。可以说,上游的车源与资金资源充足,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资源充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技术能力的严重匮乏。这里提到的技术并非互联网平台或系统开发能力,而是特指汽车直租业务所需的核心运营技术,包括产品设计、动态风控模型、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专业能力。若以百分制衡量,国内汽车直租行业的技术能力得分尚不足30分。服务水平则处于中间地带,整体得分为50分左右。目前,多数“名租实贷”的企业本质上从事借贷业务,服务仅停留在资金发放层面,缺乏对租车用户的全周期关怀。而少数坚持直营模式的企业,如花生好车、喜相逢等,凭借遍布全国的直营门店和专业团队,能够提供车辆交付、维修保养、保险理赔等基础服务,但距离“以用户为中心”的精细化服务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下沉市场的服务深度和响应速度上亟待提升。总体而言,国内汽车直租行业正处于资源过剩、技术短缺、服务待提升的失衡状态。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突破技术瓶颈,强化专业运营能力,同时提升服务质量,让真正的汽车直租模式在下沉市场扎根生长,这既是行业的挑战,也是未来的机遇所在。从目前来看,车企与直租公司联手具备主导汽车直租这一新消费模式的可能性,但目前仍处于试水尝试阶段,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难以保证一定能成功。黄成伟判断,未来行业的主导力量可能来自多元跨界合作,比如金融机构与直租公司联手、直租公司与能源机构合作,以及直租公司与互联网公司联手等,这些组合都有成为行业主导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