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v2aL3oDoD auto.huanqiu.comarticle促进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绿色燃料为汽车业增添新动能/e3pmh24qk/e3pmtj0sq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8月14日,上海市印发《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提出,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试点实施配额总量控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等,为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行业人士认为,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也将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更多空间、更多机遇、更多利好。产业变革的新机遇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碳市场作为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正深刻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轨迹。而新能源汽车,为碳减排带来了现实载体和良好预期。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汽车产量180.8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6%;而新能源汽车产量攀升至122.5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近68%,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上海已经搭建起“4+N”汽车工业服务集群的产业格局,即“4个智能制造集群”和“N个工业服务集群”,涵盖生产制造、研发创新、区域辐射、国际交流、文化生活和产业投资等领域,不断延展汽车价值链与生态圈,推动汽车产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人、产、城”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降碳奠定了良好基础。如今,汽车产业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根基、以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区域辐射和全球多元化发展为助推、以文化传承和资本赋能为支撑的产业发展特征,在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世界汽车之都”的同时,推动行业进一步变革与发展,也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面向加速“双碳”目标落地的现实,上海将积极从汽车制造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汽车生态体系,促进中国汽车产业与全球市场的深度对接,探索新能源汽车等多元化发展新生态,为降低碳排放、提升绿色出行水平而努力。碳市场利好新能源 有行业人士表示,碳市场通过配额交易、碳排放核算等市场化手段,为汽车产业带来了双向驱动效应。它可以倒逼车企采取多种措施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按照相关政策,假如车企碳排放超标,就需在碳市场购买昂贵的碳排放配额,这无疑将增加企业成本,挤压利润空间。所以,车企无论是从现实利益考虑还是从自觉性出发,都会将减排降碳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欧盟,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下,部分传统燃油车企因碳排放不达标,每年需花费巨额资金购买配额,严重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同时,碳市场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了政策红利。积极研发和应用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降低碳排放的车企,不仅能减少购买配额的支出,还可通过出售多余配额获取额外收益,这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至今,越来越多的共识是,新能源汽车凭借其低碳的特性,成为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销量屡创新高,新能源多元化路线也处于探索之中。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明确将加氢(醇)站纳入基础设施网络,这一举措为新能源多技术路线提供了支持,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纯电动汽车凭借其技术的相对成熟和市场的广泛认可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北方冬季低温环境下,纯电动汽车续驶能力普遍下降40%左右,影响了用户的日常使用和出行体验;同时,随着纯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大规模充电需求给电网负荷带来了一定压力,这些都为多元化技术路线带来利好。在多元化技术路线中,氢燃料汽车虽具备零排放、加氢时间短、续航里程长等优势,被视为未来交通领域的理想解决方案之一,但目前受制于氢的储、运、补等环节成本较高的现实,其大规模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受限。而甲醇汽车则凭借液态燃料特性,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填补了空白。甲醇来源广泛,可通过煤炭、天然气、生物质等多种原料制取,且甲醇汽车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既不存在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衰减和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也没有氢燃料汽车较高的使用成本,形成了与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互补发展的态势,共同构成了“纯电为主、多元补充”的技术格局,为减排降碳提供了选择。完善机制 加速发展 事实上,不仅是上海,近年来,我国不仅将“双碳”目标作为国家战略,更是从国家、部委到地方、行业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大力推进“双碳”目标的落地,而新能源汽车被看作是“双碳”目标落地整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现阶段,作为新兴产业,尽管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和市场层面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迈向大规模普及的进程中,仍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挑战。在基础设施方面,甲醇加注站、氢加注站的数量都较为有限,且由于种种原因,依然发展较慢,均远低于充电桩的数量和覆盖密度。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1610万个。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跨技术路线的碳排放核算标准尚未完全统一,这也制约着碳市场机制对新能源多元技术的精准激励。此外,氢燃料汽车则受制于“灰氢”占比较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碳减排方面的优势。 因此,有关专家建议,为了充分发挥氢燃料汽车的低碳优势,需加速绿氢产能建设,提高绿氢在氢气供应中的占比。而电动汽车则需突破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电池回收体系规模化等问题。而为了突破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成本、生态等多维瓶颈,需要采取政策精准滴灌与市场机制结合的破局路径。在政策方面,建议建立“技术路线适应性补贴”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能源资源等条件,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新能源汽车给予差异化补贴。同时,开展跨行业碳交易试点,允许甲醇生产企业与车企碳配额互通,通过市场机制激励企业降低碳排放。还有行业人士建议,在碳市场机制方面,建议支持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如“醇氢动力创新中心”、“氢能装备产业联盟”等,通过整合行业内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加速关键技术迭代。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面向未来,有关专家建议,对于车企而言,需摒弃“押宝式”技术布局,从实际出发,建立“核心技术自主+多元场景覆盖”的柔性研发体系。消费者也可根据使用场景理性选择最适用的新能源汽车,享受碳市场改革带来的技术红利。目前,这场由碳市场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变革,正在重塑汽车产业格局,或许新能源汽车多元技术路线的共生共荣,才是达成“双碳”目标落地的最优解。1755239938609责编:李康子中国汽车报网1755239938609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c07e78bd110fec4c257d7c76826d9c91.jpg{"email":"likangzi@huanqiu.com","name":"李康子"}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8月14日,上海市印发《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提出,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试点实施配额总量控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等,为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行业人士认为,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也将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更多空间、更多机遇、更多利好。产业变革的新机遇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碳市场作为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正深刻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轨迹。而新能源汽车,为碳减排带来了现实载体和良好预期。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汽车产量180.8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6%;而新能源汽车产量攀升至122.5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近68%,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上海已经搭建起“4+N”汽车工业服务集群的产业格局,即“4个智能制造集群”和“N个工业服务集群”,涵盖生产制造、研发创新、区域辐射、国际交流、文化生活和产业投资等领域,不断延展汽车价值链与生态圈,推动汽车产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人、产、城”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降碳奠定了良好基础。如今,汽车产业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根基、以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区域辐射和全球多元化发展为助推、以文化传承和资本赋能为支撑的产业发展特征,在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世界汽车之都”的同时,推动行业进一步变革与发展,也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面向加速“双碳”目标落地的现实,上海将积极从汽车制造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汽车生态体系,促进中国汽车产业与全球市场的深度对接,探索新能源汽车等多元化发展新生态,为降低碳排放、提升绿色出行水平而努力。碳市场利好新能源 有行业人士表示,碳市场通过配额交易、碳排放核算等市场化手段,为汽车产业带来了双向驱动效应。它可以倒逼车企采取多种措施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按照相关政策,假如车企碳排放超标,就需在碳市场购买昂贵的碳排放配额,这无疑将增加企业成本,挤压利润空间。所以,车企无论是从现实利益考虑还是从自觉性出发,都会将减排降碳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欧盟,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下,部分传统燃油车企因碳排放不达标,每年需花费巨额资金购买配额,严重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同时,碳市场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了政策红利。积极研发和应用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降低碳排放的车企,不仅能减少购买配额的支出,还可通过出售多余配额获取额外收益,这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至今,越来越多的共识是,新能源汽车凭借其低碳的特性,成为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销量屡创新高,新能源多元化路线也处于探索之中。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明确将加氢(醇)站纳入基础设施网络,这一举措为新能源多技术路线提供了支持,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纯电动汽车凭借其技术的相对成熟和市场的广泛认可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北方冬季低温环境下,纯电动汽车续驶能力普遍下降40%左右,影响了用户的日常使用和出行体验;同时,随着纯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大规模充电需求给电网负荷带来了一定压力,这些都为多元化技术路线带来利好。在多元化技术路线中,氢燃料汽车虽具备零排放、加氢时间短、续航里程长等优势,被视为未来交通领域的理想解决方案之一,但目前受制于氢的储、运、补等环节成本较高的现实,其大规模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受限。而甲醇汽车则凭借液态燃料特性,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填补了空白。甲醇来源广泛,可通过煤炭、天然气、生物质等多种原料制取,且甲醇汽车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既不存在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衰减和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也没有氢燃料汽车较高的使用成本,形成了与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互补发展的态势,共同构成了“纯电为主、多元补充”的技术格局,为减排降碳提供了选择。完善机制 加速发展 事实上,不仅是上海,近年来,我国不仅将“双碳”目标作为国家战略,更是从国家、部委到地方、行业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大力推进“双碳”目标的落地,而新能源汽车被看作是“双碳”目标落地整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现阶段,作为新兴产业,尽管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和市场层面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迈向大规模普及的进程中,仍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挑战。在基础设施方面,甲醇加注站、氢加注站的数量都较为有限,且由于种种原因,依然发展较慢,均远低于充电桩的数量和覆盖密度。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1610万个。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跨技术路线的碳排放核算标准尚未完全统一,这也制约着碳市场机制对新能源多元技术的精准激励。此外,氢燃料汽车则受制于“灰氢”占比较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碳减排方面的优势。 因此,有关专家建议,为了充分发挥氢燃料汽车的低碳优势,需加速绿氢产能建设,提高绿氢在氢气供应中的占比。而电动汽车则需突破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电池回收体系规模化等问题。而为了突破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成本、生态等多维瓶颈,需要采取政策精准滴灌与市场机制结合的破局路径。在政策方面,建议建立“技术路线适应性补贴”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能源资源等条件,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新能源汽车给予差异化补贴。同时,开展跨行业碳交易试点,允许甲醇生产企业与车企碳配额互通,通过市场机制激励企业降低碳排放。还有行业人士建议,在碳市场机制方面,建议支持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如“醇氢动力创新中心”、“氢能装备产业联盟”等,通过整合行业内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加速关键技术迭代。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面向未来,有关专家建议,对于车企而言,需摒弃“押宝式”技术布局,从实际出发,建立“核心技术自主+多元场景覆盖”的柔性研发体系。消费者也可根据使用场景理性选择最适用的新能源汽车,享受碳市场改革带来的技术红利。目前,这场由碳市场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变革,正在重塑汽车产业格局,或许新能源汽车多元技术路线的共生共荣,才是达成“双碳”目标落地的最优解。